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

《故都的秋》

PDF

作者: 郁达夫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22139138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怀鲁迅》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评价其为“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1913年,赴日留学,起初学医,后改学文科

1921年,与郭沫若等日本留学生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1945年,于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主要作品集:

《沉沦》《茑萝集》《文艺论集》《文学概说》《孤独者的愁哀》

《在寒风里》《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

《达夫日记集》《达夫散文集》《故都的秋》

内容简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近百年前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为这北国之秋沉迷辗转。本书以这篇声名远播的文章为根基,收录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怀鲁迅》《志摩在回忆里》等*广为人知的经典散文名篇,同时精选了《归航》《饮食男女在福州》《日本的文化生活》《回忆鲁迅》等之前少见的作品编辑成书,共26篇。

作为一代人小学时听过的民国文学家中的代表人物。郁达夫就像你身边那位热心的学长、真诚的同事,看似大大咧咧,实际上却是敏感忧郁。每篇散文,读完*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电影一般,呈现了郁达夫自身从文学青年到真诚中年的一生……郁达夫的散文没有刻意的感时伤怀,也不渲染人生苦难,而是专注展现自身的细腻变化,文风真实,正是因为真实而潇洒,所以尽显可信。所有文学青年的心路历程,人生轨迹,一百年前的郁达夫早就以自身写尽,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故都的秋》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1934年8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3年夏季来京的沈从文曾写信给郁达夫等作家寻求帮助。几位收到信的作家里,小说家郁达夫给了沈从文回应。这回应,是亲自看望了沈从文,为他买了一顿饭,送下一条冬天不可缺少的围巾,还有一篇表达无限激愤的文章。

《饮食男女在福州》

1936年郁达夫应当时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出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初次来到福州的郁达夫,在这向来被认为开化较迟之地,感受到了一股蓬勃的新气象。

《回忆鲁迅》

1936年鲁迅病逝,两年后,客居南洋的郁达夫纪录下与鲁迅交往的点点滴滴,这些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鲁迅,身为一个朋友的鲁迅。

猜你喜欢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中学时候学过的课文大多已经忘记了,只是每到秋天,定然会想起郁达夫《故都的秋》。或许是因为语文老师那句“一层秋雨一层凉呐”,并且会把最后两个字拖得很长,也或许只是因为有一个老师说他很喜欢郁达夫,期末考试的时候出了满满的一版与郁达夫有关的试题。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与书名同名的散文《故都的秋》怕是郁达夫散文里最出名的篇目之一了。整篇散文围绕“清”、“静”、“悲凉”,通篇没有提到“寂寥”,但读起来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寂寥之味。里面写道,“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让人想到李白的诗,“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郁达夫跟别的知识分子不一样,从面相看,总觉得他身上兼有书卷气和江湖气,第一次知道郁达夫是在初一语文课的辅导资料上,名人名句里有一句他的话,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利用一天时间,读完了郁达夫《故都的秋》,书中描绘了上个世纪北平、上海、苏州、福州、扬州……以及日本的风土人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第一次邂逅郁达夫还是《春风沉醉的晚上》,虽被誉为他本人的经典之作,但是我之于它只有七八分热情。现在,被《故都的秋》深深吸引,细腻的文字,悠长的情感,美丽的流淌,白读而不厌。我国文坛上有郁达夫,有汪曾祺,幸也!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看了许多理性方面的书需要用诗性散文郁达夫淡淡的零余者忧愁混杂着爱国之情,原以为在日本学习过就会有很多的包容后才知道那富春江水应该是他心里永远无法排解的情绪他包容的是日本文化而已。回忆鲁迅的那篇和他的自传四篇都很不错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冬日之于夏日,总是多了几分恩赐与惬意,少了些许繁冗与躁动。犹记高中课本读到郁达夫先生所言愿把三分之二生命折去,换得三分之一那故都的秋。虽不至此,却也颇为想念故乡的冬日,飘摇而至的杏叶爬上窗沿,渗着窸窸窣窣的阳光与略显凛冽的风。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的思考和命运。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处在当今这个时代读处在另外一个时代的郁达夫所写的文字,尽管很多都是靠猜测理解,但正因为不易被人读懂,所以才有探讨的价值,因为在我眼里,郁达夫不仅仅是一个悲情作家还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犹记在大学的文学课上,昏睡中听到老师说我们今天进入郁达夫的专题。不是谁都能在文学课上被开设专题。也不是每个被开设专题的人就都有这个资格。当然,郁达夫,在我看来受的起这样的专题,买了!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郁达夫文采和思想力最强的体现似乎就是这篇《怀鲁迅》了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那个年代的散文,有种独特的风情。有真挚爱国情怀。又处于古文与白话过渡阶段,文字并不华丽空泛,熨帖而富于变化,用词带有韵律,颇有画面感。故事往往描写得细致入微,代入感很强,作者的点滴心思,在一人一物的描写里,不经意呈现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最近很想读读散文,突然想起郁达夫《故都的秋》,那平淡而隽永的文笔又让我思潮迭起,所以入手这本实体书,郁达夫,这位有着细腻内心的真汉子,真是了不起!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有人说,郁达夫的小说不如散文——散文不如古体诗——真有道理。这本散文集选的篇目很精当,排版疏朗,版式适宜,真好。呵呵!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