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游记:马六甲海峡、中南半岛与中国》

作者简介:
约翰·汤姆逊,英国著名摄影家,地理学家,探险家,生于苏格兰。1862年开始,他开始了历时十年的远东行摄之旅,用影像记录了远东的人、风景和东方文化。被西方摄影界尊为“纪实摄影”的鼻祖之一,在摄影史上是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译者颜湘如,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法文系毕业,为台湾翻译家,有多种译作行销大陆。
约翰•汤姆逊出生的1837年,正是国势如虹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开始的年份,两年后可以实用的银版摄影法和卡罗式摄影法相继面世,摄影技术不断发展提升。他从少年起就学习制造光学仪器,也熟练掌握了拍摄技能。在那个英国国力蓬勃发展、新世界一块块成为日不落帝国版图的“火热年代”,受时代的感召和创业的驱使,他从小就向往着走向异域沿着前辈的足迹去完成自己的事业。汤姆逊为自己的事业准备了四个武器:独到的眼力,坚强的意志,精湛的手艺和健壮的体格。
汤姆逊使用的是这个时期通行的湿版摄影法,把碘化钾溶于火胶棉后涂在作为底片的玻璃上,未干之时立即拍照。它兼具银版和卡罗式摄影法的长处,玻璃底片既可以洗出层次繁复、真实清晰的相片,又方便多次冲洗。这在当时已经很“先进”的摄影法,在今天仍然是真相吓人的。因为不仅相机很大,更作妖的是还要携带体积巨大的附属设备,等于要带一个小实验室,用于现场调配化学物料制作底片。它的摄影方式请参照下图,摄影师后面就是个简易实验室。汤姆逊在东亚的十年摄影行程中,在陆上随时都要雇用一批车马和车夫,在水上则常要雇两艘,以保障后勤支持,是一个蔚为大观的团队。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我们这本书的“照片”似乎与一般的照片很不一样。这是因为这本书在1875年印行时,一般的印刷术还不能直接将相片印制出来,所以先要交由木刻工转化成木刻版画,才能印成书页。这样,原来的相片等于被再次创作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品。我们这次出版时,尽管可以用汤姆逊的底片洗出照片来使用,但我们还是选择了延续该书英文原版时的这个工艺插图。这个技术障碍在19世纪中叶可能是本书的一道瑕疵,而在今天,却成了一个特别的优点。木刻版画特有的细细木纹线和浓淡婉转的阴影,让书中的每一幅图都成了一帧具有特殊美感的艺术品。其特殊触感请参看下面这幅照片。
内容简介:
本书系英国著名摄影师、旅行家、地理学家约翰·汤姆逊1862年至1872间游历东南亚和中国的珍贵配图游记,大部分篇章讲述了中国经历。作者用文字记录下独特的异域旅行,用影像直接见证了这段历史。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对中国进行了观察剖析,文笔细腻生动,对晚清中国社会作了全面和较客观的描述,在摄影美学、社会学、历史学上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