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

《临去秋波那一转:《西厢记》的情感世界》

PDF

作者: 杨光

出版社: 海燕出版社

ISBN:

作者简介:

杨光:河南人民出版社编审。

内容简介:

《西厢记》的故事,妇孺皆知。讲述的是一则美丽、浪漫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素材是从唐传奇小说《莺莺传》而来,是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才子张生与佳人莺莺因彼此倾慕而私下有了性关系,莺莺作为女性在一千多年前能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是令人赞叹的,故事的结局不是很令人满意,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最终是妾有意,郎无情。
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多文人的兴趣,他们纷纷为此赋诗填词,只是没能为崔张的爱情找到一个好的归宿,顶多为莺莺的遭遇感到惋惜。到了金代,有一个书生气的艺人董解元根据这一故事题材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他让故事的结局满足了听众的心理所需,故事改写了莺莺被抛弃的命运,使崔张二人双双私奔,走到了一起,爱情有了一个较好的结局:妾有意,郎有情。
到了元代,元曲大家王实甫对这一题材有着颠覆性的改编,他以充沛的感情、高度的热情写成了比历史上任何一场爱情都完整、生动、贴近人心、贴近生活的一则精美绝伦的美丽而又浪漫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之所以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就是因为爱情只是偶遇,完全是个人化的感觉和判断,不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最后木已成舟后,还是让张生考中状元才与小姐身份相般配,在生活中这样的爱情成功几率是很微小的,可在张生与莺莺身上就完美的实现了。
男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他们在这场爱情中的一言一行也称得上真浪漫。崔张二人一见钟情,情愫陡生,眉来眼去,秋波暗送,逾强而会,他们在森严的封建壁垒下,其行动够大胆。在表现自己的情感时又逾越了很多的陈规戒律,使人性得到充分张扬够浪漫。且看二人在爱情中的具体表现:
张生因为对莺莺执着的爱,变成了 文魔秀士,风欠酸丁 。被爱情折磨得死去活来,因爱情病得不轻。莺莺为了爱,费尽了心思,性情也大变,让爱情一直处在风口浪尖,波折不断,让读者也为之心悬一线,为张生的遭遇捏把汗。莺莺最终还是忘记了母亲从小灌输给她的女儿规范,抛开一切三从四德,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对自己中意的男子敢于牺牲自己宝贵的贞操。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完成了崔张感情由灵的相交到肉体的结合。吻与性是爱情的高潮,王实甫把人类的爱情推向了极致。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没有的。这也正是《西厢记》为什么被称为喜剧的原因:不论男女主人公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遇到多少曲折与磨难,有多少悲欢离合,而终究走到了一起,并且实现了人们认为的人生最得意、最幸福的两大目标: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王实甫不但让张生与莺莺合理地走到一起,在剧尾还给天下的男女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又是一个很古老的爱情故事。说她古老,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最初的发生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最后到元代的戏曲家王实甫改编成《西厢记》,也有着一千多年的岁月了。说她时尚,指的是故事描写的是人类一种永恒的情感,从古至今到将来每个人都会碰到。
一部文学作品除了能陶冶人们的性情,若再能给人以人生的思考与启迪就会是上乘之作。通过对《西厢记》中情感的分析,让相隔几百年的《西厢记》,而今读来,除了让人们享受崔张爱故事的快感外,还能让现代年轻人借鉴《西厢记》中的情感模式。比如一见钟情,比如如何使自己的爱情成功等等。让人们觉得《西厢记》不但在讲一则优美、传统的爱情故事,更是可以指导人们的感情生活,这就赋予《西厢记》一定的时尚性、新鲜性。
通过阅读《西厢记》还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渴望;能使恋爱中的男女产生心灵的共鸣。一些处在世俗又时尚中的爱情男女,也许能在《西厢记》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且会努力让自己的爱情在现实与浪漫的交织中走向成功;通过对《西厢记》的重新解读,以引起人们阅读的更大兴趣,从而达到更好传承这部文学经典的目的。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