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

天朝的崩溃

天朝的崩溃 PDF

作者: 茅海建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4-10

副标题: 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

ISBN: 9787108050656

页数: 592 页

作者简介:

茅海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师从陈旭麓教授。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

《天朝的崩溃》出版十余年,流传较广,影响颇大,学术价值历经时间考验,已广为读者肯定推崇,即在海外,都成为治近代史之学者、学生,以及一般人士广泛阅读的著作,视之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修订版全面核订了注释、引文中的错讹,重排精装,列入“三联哈佛学术丛书二十年纪念版”再刊。

猜你喜欢

红墙大事
2025-04-20 7.8k
追问
2025-04-20 7.2k
文学回忆录
2025-04-20 2.5k
即兴演讲
2025-04-20 1.4k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对于这本书的评论,不敢造次太多,因为它实在是对我的震撼太大。不夸张地说,我认为近二十年仅就论考证之作来说,没有哪一本书能够达到此书的水平与贡献程度,更何况它还不仅仅只是考证史实,书中发表的长篇大论也极为精彩,观点独特,别开生面,让人在史与论中重新回到那150年前的战争中去,这才是真正的穿越,比起那些哗众取宠的浮躁小说,此书的学术严谨性更能让历史爱好者深切地感受着那个时代甚至是那一年那一分钟发生的故事。此书也确实从发表以来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对于前人之说也有不少否定与怀疑,但这些论点都是基于作者研究了大量史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又是两周一本大部头,这次作者换成了陈旭麓先生的弟子——茅海建,他把关注点聚焦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读罢此书,能够明显地感觉到陈先生对其弟子的影响。而在新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下,茅教授的笔触更为深入,资料也更加翔实。其为人也颇有个性,由于感受不到更多自由气息,毅然离开北大,返回母校华东师大任教。有此弟子,陈老当泉下有知。言归正传,茅教授的力作名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此书的准备从研究生阶段就开始了,本想请导师陈旭麓教授审阅作序,但先生已于1988年驾鹤西去,学生的遗憾化作了写作的动力。全书本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天朝的崩溃》一书绝大部分篇幅用于对鸦片战争中一系列重要事件(包括战事和谈判)和人物进行细致考证和具体剖析。首先从为琦善洗刷卖国罪名入手。书中对琦善及其他“主和派”重要人物在战争中和战后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察,指出:“在处理鸦片战争时的中英关系上,琦善只不过是‘天朝’中一名无知的官员而已,并无精明可言。”琦善在谈判中曾千方百计企图诱使英方让步,但都失败了,他自己则在英方压力下步步退让。另一方面,此书对持传统观点的学者给予林则徐等主战派的过高赞誉也进行了反驳。此书列举事实说明,林则徐虽在了解西方方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有很多书,相遇很多次,总没有缘分,象这本《天朝的崩溃》,不记得多少次在书店里拿起这本书,翻翻又放下。偶然间得到这本书,读完之后毫不犹豫给了5颗星,有点恨不早相逢的感觉。近代史的书往往看似洋洋洒洒一大篇,很多其实都是“戏说”。而这本书却切了个很短的历史断面,作者十年磨一剑,史料的准备之细致为其他历史书籍所没有。看完这本书,知道天朝的崩溃已是必然,明白什么叫病如膏肓-对一个国家而言,认识到什么叫死不改悔和死不认错。最近电视上有人骄傲的说鸦片战争前清朝GDP占全世界1/3,说这话的人,受GDP余毒太深,还去拿来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鸦片战争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它是近代中国诸多苦难的开始,也是中国从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艰难转型的开始。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努力以学术研究的角度还原这一历史。正如作者所言:“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我以沉痛的心情读完这本书,却从此对愤青们可以不屑一顾。一提起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鸦片战争的本质其实是拥有先进生产力的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如果不加入民族感情来看待,这场战争是千年人类历史上随时都在发生着的,不新鲜。作者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一个问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必败。但是在我们的头脑里,奇怪而搞笑的事情发生了。在一场必败的战争中,主战的一方被推上神坛已经流芳超过百年了。主战是否就是英雄,如果没有被反对派的迫害是否就能扭转乾坤?如果答案是不能。那整那些没用的干嘛?不如像日本一样打开国门,减少点损失,真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打半天,最后结果一样,还是坐下来割地赔款。我实在看不到抗争的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这本书是作为《停滞的帝国》延伸读本的,在《停滞的帝国》里已能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天朝在鸦片战争半个世纪前的封闭与自大,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谈任何新的变革都是枉然,毕竟新的东西在引入至旧有的体系中,带来的影响将直接极大的冲击既得利益集团视为禁脔的利益。经历了《停滞的帝国》一文的分析,天朝的崩溃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对决下,牛马动胜不过机械动力,弓箭胜不过枪炮,皇权至上胜不过君主立宪。如果说在读《停滞的帝国》时是带着一种荒谬好笑的心情,那么在读这本书时,则是极为沉痛的心情,既为天朝的耻辱陨落,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这与已经完成同一使命的国度,比如日本,是大不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让中国人轻松的课题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让我们看到了鸦片战争的另一面。作者不是象我们以前所看到的众多文章,一味的去强调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衰落以及百年的屈辱。最句意义的在于在指出侵略的同时,让我们看到清政府本身的落后。作者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的详细论述以及朝廷对待列强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时,也警世我们爱国不是一味的去指责别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强大。试想中国今日,又会有哪个国家不重视中国呢?中国的实力以及意见又会有谁不考虑一下呢?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所给出的细节,每次拿起它,总能感受到一种厚度,力透纸背,据说作者翻遍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所有鸦片战争的资料,作者所下的功夫让人敬佩。对于鸦片战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当时很疑惑为何把这样一段屈辱的历史单提出来细讲,后来慢慢体会到了原因,可惜课本上讲的东西是在和真实的历史相距太远。林则徐、琦善、关天培、道光,这些印象里好坏泾渭分明的人物在这本书里被拆解、分析、重新打包,于是透过重重迷雾我看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起码是很接近真相了,林则徐不是神,琦善也非恶人,关天培的殉国多少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鸦片战争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具有转折性,对其研究,可谓不可胜数,多数观点大同小异。茅海建先生却非常独到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阅读之后,着实使人获益匪浅,顿感中学教科书上的那些说法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无法体现历史的完整性,还原历史的真相。有人说,历史是个妓女,谁都可以蹂躏,对此我不敢苟同,但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历史是过去的事情,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加入很多的个人感情,这无可厚非,但是在治史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尊重历史,客观研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何其沉重!作者的资料收集功底非常深厚,但是,这还仅仅是史学家的本分。让作者超越史学家的是他在书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比如,他流露出的对史学界的忠奸模式的担忧,公众对于历史人物的好恶的偏执标准,以及矛盾的民族主义……他就像一个智者,将加诸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上的种种“不公待遇”一一去除,还大家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本身。毫无疑问,作者充满解构偏见的冷慧。同时,在他的字里行间,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心。因此,读完此书,增加了对鸦片战争及其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的理解,更增加了对作者的敬仰。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作者收集研究了大量的关于“鸦片战争”的史料,从多个方面证实:以当时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的综合力量对比,清政府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武器、组织能力、机动能力的巨大差距,使清军在本土作战仍处于极大劣势,而且腐败与横征暴敛,早已使清军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在与英国侵略者作战期间,清朝统治者更为担心的是同时产生“民变”。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并非因为“汉奸”卖国,过分神化林则徐的能力,也不过是当时人们自觉不自觉的为了避免承认全面落后于对手的事实而做的精神安慰。在英军强大的火炮威力之下,清军的牺牲与溃败经常发生于尚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读这本书,源自从其它论坛文章的听说。我想比较系统的了解一下这段历史,毕竟上学时学的太简单,太煽情。缺乏理性的分析。这本书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了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英国人叫通商战争,其实我认为叫通商战争更合理,对英国人来说,战争的最初目的和最终结果主要就是使英国商业在中国放开。鸦片只是个起因。以往的资料缺乏史料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本书我认为作者摒弃了道德层面夸夸其谈。理智分析战争的整个过程和影响。尤其是确凿的史料是我能观察到战争当事人的态度和认知,对我们作出正确评判,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看完了书发现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鸦片战争,具体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轰轰烈烈近代史的序幕,从此国家性质改变,人民也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中,套用书上的话,人民要面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在这样的一场败仗中,我们很难去找到什么值得我们骄傲的东西,就好像我们心中的伤疤一样不愿意再被提起。但林则徐的出现还是让我们感到了些许的欣慰,虽然没能带领中国打赢战争,但他从天朝大国梦中醒来并抬眼西方,准确的指出了我们的不足,虽然没能得到重视,但为我们后面的发展还是奠定了基础,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方,学习西方,正视自身的不足。尽管道路坎坷,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