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随笔集《猎人笔记》等。
屠格涅夫对于人类有着深深的热爱,这种爱不仅表现于他对具有善良、勇敢、坚韧等高尚品德的人的赞美和颂扬,而且特别表现在他对人类的苦难的深深同情。表现在他总想竭力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表现在他对造成这种苦难的人的憎恶和谴责。所有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屠格涅夫是“俄罗斯语言的巨匠”;高尔基称“未来谈及俄罗斯语言发展时,一定会说,这种语言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诃夫创造的”。
臧传真(1921—2019)
南开大学教授。通晓俄语及英语,熟悉古代汉语及文学。长期从事“外国语言”、“外国文学”、“翻译学”及“语言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2002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主要著作及翻译有:《苏联文学史略》(1986)、《语言学中的哲学问题》(1956)、《盲音乐家》(1956)、《高尔基文集》(合译,1983)《三幅画像》(1985)、《莫里哀传》(合译,1985)、《古希腊戏剧史》(合译,1989)、《幸福》(1995)、《上尉的女儿》(1996)、《春潮》(1998)、《父与子》(1998)、《猎人笔记》(1999)等。
内容简介: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1部现实主义力作。这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作品借猎人出猎的见闻,描写了地主、管家、磨坊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俄国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沙皇的残暴统治。他在描写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他们卓越的才干、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赞美他们纯洁、善良的天性。
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简洁、朴素、细腻、清新的语言,优美而又富有民族风情的景物描写,抒情味浓郁的艺术风格,以及富有诗意和哲理的点睛之语,使得这部作品成为诗体小说、散文化小说的典范,深刻影响了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