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

《余秋雨书系5册套装》

PDF

作者: 余秋雨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 22918487

作者简介:

余秋雨,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由教育文化界的多次民意测验和专家推举,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年轻的高校校长,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这些遗址由此受到保护和弘扬,他也被公认为当代中国重新梳理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写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风,追慕者众多。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作为国际间*亲身完成这种穿越的人文教授,及时判断了新一轮恐怖主义的发生地,准确预言了欧洲不同国家的经济危局,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在这过程中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书奖、金石堂*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持续二十年创造了惊人的畅销奇迹。直至二○一○年一月,国内发行量*的《扬子晚报》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在全国各省青年学生中票选“谁是您*喜爱的当代作家”,仍名列*,且遥遥领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外文化对比史”等课题,广受好评。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近几年,兼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内容简介:

《何谓文化》这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20年来对迷失的中国文明的心灵叩问。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解读这一根本的问题。分别从学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个层面来解析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从精英界到公众心理,到底缺失了什么。所有篇章均为首次公开出版。本书可谓是一次文明巡阅之后的思想结晶有价值的。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针对社会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见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揭示了各阶层对文化本源的迷失,响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义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谓发聋振聩。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以鲜活的笔触,追溯了对周恩来和那些已经离世的多位文化巨匠的往事,如谢晋、黄佐临、巴金等,因为他们几乎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本源。《仰望云门》,则写了三位依然健在的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写他们是如何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家国和人类精神穹庐的。这些文章,是余秋雨一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第三部分《大地的回答》中,则是收录了余秋雨生命中撰写过的一些碑文。其中,还包括他为他的好友、大导演谢晋先生撰写的墓碑。在后一部分《古典的回答》中,则是精选了四个权威的经典文本(分别是《心经》《离骚》《赤壁赋》和《逍遥游》),将它们翻译成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之后还附印了一些余先生的书法真迹,弥足珍贵,以飨读者。《中国文脉》此书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重要的作品之一。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此前从未发表过;此书第二核心篇目《笔墨历史》,也酣畅地通论了作为文脉载体的三千年中国书法史。此前均从未发表过。在这两个核心篇目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的精细论述,组成了一部罕见的《中国文化人格史》和《审美精神流变史》。其中不少文章,已成当代经典。《山河之书》本书是《山居笔记》的全新修订版,余秋雨教授的很多经典文章此次都被收入本书之中。本书的核心篇目《我的文化山河》,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本书中,余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千年一叹》本书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伊斯兰文明遗迹的经历。行迹遍布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完全不知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当代人心中的世界文化史,一流的美文,一流的深度。全新版的《千年一叹》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增删,全新修订再度出版《行者无疆》15年前余秋雨开始以长途旅行方式实地考察文化。他从国内走到国外,从中华文明走到了其他文明。这期间,他以《文化苦旅》和《山河之书》作为考察中华文明的记录,以《千年一叹》作为考察伊斯兰文明的记录,以《行者无疆》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至此,余秋雨对人类历史的三大文明进行了完整的关注和记录。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感叹道:“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微笑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目光悠长,山河无恙。但这些年,却因过度的自满、自享而自闭,对世界对自己有不少时空错觉。”《行者无疆》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全新版的《行者无疆》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增删,全新修订再度出版。

猜你喜欢

风起陇西
2025-04-17 9.3k
2025-04-18 2.3k
北上
2025-04-21 1.9k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喜欢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今天又买来这一套,慢慢读,细细做笔记。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余秋雨老师的作品,从前读过《文化苦旅》,文章优美隽永,引人入胜,总是能给我们对文化,对历史不同的见解。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真的非常喜欢余秋雨的书,总能使我心静,从《文化苦旅》中认识这位作者,从此便非常喜欢他的文笔。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纸质还行,不是特别光滑的那种。内容引人入胜,优美隽永。特别值得大家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下单第二天收到的,先打开一本,看了以后心很静。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先看的行者无疆,很不错。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喜欢买书的人,“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永远相信书籍的力量。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有一本压到了有痕迹介意。读了文化苦旅入的坑,被余秋雨的文笔吸引。他的经历不畏艰辛实地考察的态度折服。读过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外包装的纸壳很简陋,但书还不错,有的书没有塑料膜包着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乘着活动,入手一套,慢慢看,余老师的作品很不错,书的纸质也好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外表看着挺精致的,期待经典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从初中开始看余秋雨的散文,当时最喜欢的是写苏东坡的文章,买这套书是为了纪念吧,买来后发现时过境迁,再看时竟然已不是当年的心境。对书非常满意,很厚重,包装很好,发货快,这些都是当当的优势,买书还是得到当当。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两本新,三本旧,算了吧,买的是知识。下次不敢再当当买书了。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余秋雨,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名字,他的名声流布全国,对他的诽谤也铺天盖地,他总是默默,宠辱不惊,过着日子和进行着写作。他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圣贤庸行,大人小心—改编自《自在独行》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这套书特别好,喜欢余秋雨所有的作品,顺便还买了其他好多书当当的活动,很给力,间断性的会在当当扫荡很多的书籍,每次购物都很开心,铛铛真的是好平台。
2023-05-04 12:51:41
15发表
还没看,以前看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非常喜欢余秋雨,好评。
2023-05-04 12:51:41
16发表
个人一直都觉得余秋雨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从其早年的经历也罢,还是后来的辞去所有职务去实地考察历史遗址也罢,他的文让人亲切,让人为之肃然起敬,让人为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文明扼腕叹息。余秋雨将历史用文学的笔风展现开来,读来真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