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难题: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埃丽卡·戈特利布(ErikaGottlieb),1938年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年少时辗转布达佩斯、维也纳和蒙特利尔学习视觉艺术,后于麦吉尔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定居加拿大,直到2007年去世。
她曾任教于麦吉尔大学、康科迪亚大学、道森学院、塞内卡学院、瑞尔森大学;执教之余,还坚持绘画创作与文学创作,著有《天堂废墟的失落天使:浪漫主义悲剧中的普遍冲突主题》(LostAngelsofaRuinedparadise:ThemesofCosmicStrifeinRomanticTragedy)、《东西方的反乌托邦小说:恐怖和审判的宇宙》(DystopianFictionEastandWest:UniverseofTerrorandTrial)和《成为母亲的女儿:一个幸存和重生的故事》(BecomingMyMother’sDaughter:ANovelofSurvivalandRenewal)。
译者简介
陈毓飞,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现为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内容简介:
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传统评论家却认为这部小说顶多能算一部“有瑕疵的杰作”,因为其实质上是由绝望而生,表现出病态的悲观主义,否定了人类为自由斗争的价值;进而认为奥威尔因绝望而患上了癔症,因此在写下小说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对“奥威尔绝望”的指责来自心理学、政治学、女性主义、人道主义等多种批评理论。本书直面这些传统论点的强劲攻势,提出一种全新解读:《一九八四》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美学整体,应在20世纪人道主义的文学杰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埃丽卡·戈特利布另辟蹊径,适度拓展批评视野,将小说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著名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进行考察;精读文本,关照小说中易被忽视却是解码奥威尔思想关键的《戈斯坦因的书》和《新话原则》两段说明性文字;并创新地提出,小说成功地融合了讽刺和心理现实主义两大文类,并非属于单一文类。在她的努力下,本书还原了奥威尔坚守的“人类精神”信念。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