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

《干校六记》

PDF

作者: 杨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 9787108051721

作者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本书记述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亲历亲见。

内容简介:

"六记"的首记是"下放记别",写下放干校的别离之情,带出政治运动对人性和生命的残害。1969年11月,杨绛本来打算和钱钟书吃一顿寿面,庆祝钱钟书的虚岁六十岁生日,但等不到生日,钱钟书就得下放了。次年七月,杨绛也下放干校。送别钱钟书,有杨绛和女儿、女婿;杨绛下放时,就只有女儿一人送她,女婿得一因为不能捏造名单害人,已在一个月前含恨自杀。火车开行后,车窗外已不见女儿的背影。杨绛这样写:"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

第二记是"凿井记劳"。杨绛被分配在菜园班,每天早出晚归,集体劳动,又参与掘井的工作,产生了"合群感",从而有"我们"和"他们"的分别。"不要脸的马屁精"、"雨水不淋,太阳不晒的"、"摆足了首长架子的领导",是"他们";"我们"则包括各派别、受"我们"看管的人。这种阶级感情,不是基于各人的阶级背景,而是基于人性。但在贫下中农的眼中,"我们"又变成了"他们",农民对干校学员都很见外,还常常把他们种的菜和农作物偷去。这种对农民的轻轻讽刺,当然是在文革事过境迁之后才能宣之于口的。

第三记是"学圃记闲"。在干校的工作其实不太艰苦,就是单调,或者是担尿挑粪等知识分子从来不会主动接触的劳动。杨绛专管菜园,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十多分钟的路。钱钟书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钱钟书的专职是通信员,每天下午要经过菜园到村上的邮电所。"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他们在风和日丽时,就同在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有时站着说几句话就走。钱钟书平日三言两语,断续写就的信,就在这时亲自交给杨绛。杨绛陪钱钟书走一段路,再赶回去守菜园,"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传统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相会后花园,在这里有了新的演绎。

第四记是"小趋记情"。"小趋"是一头黄色的小母狗,在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互信的日子,与狗倒能发展出一段真挚的感情。这头瘦弱的小狗,因为得到杨绛和钱钟书的一丁半点食物救济,就成为他们忠实的朋友。后来干校搬家,狗不能带着走。有人传话说,他们走后,那小狗不肯吃食,又跑又叫,四处寻找。钱钟书说,那狗也许"早变成了一堆大粪了",杨绛则认为,"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拣些粪吃过日子,还要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人与狗的境况何其相似?

第五记是"冒险记幸",记三次冒险的经历。其中一次,杨绛在满地烂泥的雨天只身奔去看钱钟书。荒天野地四水集潦,几经磨难,冒险过河,总算到了钱钟书的宿舍门口,钱钟书大感惊讶,急催杨绛回去,杨绛也只是逗留一会,又只身而返,路上的危险也就自不待言了。杨绛这种"私奔",当中包含了多少情意?这种情意用平常的语调道出,也就更见深厚了。

第六记是"误传记妄"。一次钱钟书听闻自己将获遣送返京,结果只是谣传。杨绛自然十分失望,她想到去留的问题,便问钱钟书,当初如果离国,岂不更好,钱钟书斩钉截铁的说不,他引柳永的词自喻,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幸而二人最后还是一起获准返回北京。

猜你喜欢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这是杨绛老的一本精致的小册子,先生的文字读来细腻真实,虽然只是短短的六篇小文,但深入浅出,让我们对特殊年代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文笔畅快,从不拖泥带水,几乎一口气读完,痛快!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杨绛先生的文字果然功力深厚,不是专注于像鲁迅先生那样的杀伤力,不是通过塑造压抑的气氛,倒苦水,还有血泪的控诉来展现文革时期的样子,而是用轻柔却后劲无穷的文字把人心都戳穿,读到最后简直想穿越到书里对着他们俩夫妇大喊【一定要幸福啊啊啊啊啊啊】QAQ感人!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苦日子在先生这里也能过出自得其乐的劲头,委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看过先生的《我们仨》,《干校六记》是第二本书,语言都是朴实无华,细腻描写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涓涓细流般的娓娓道来,虽没那种气势磅礴,气贯长虹的场面,却给人一种一针见血,酣畅淋漓的感觉。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平实记录了两年的干校生活,宠辱不惊,但问题也在这过于平时上,让人不觉痛,不觉苦,似乎就只是一种平凡生活,看不到表达的意义。书很短,只有60来页,可读性不大,但喜欢杨绛先生在纷乱中的从容芬芳。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特别小的一本书,看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在那个特殊时期所经历的“大背景下的小插曲和大故事中的小穿插”……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干校六记》这本书同样也是杨绛先生的书,讲的是在文革期间,杨绛先生以及钱钟书先生在干校里的种种经历,对我们后来的人有很多教育和惊醒意义。这本书虽然很薄,但是内容应该很丰富,对今天的人和现在的生活很有意义,建议每个人都多读读。另外这本书是精装版本的,非常新,但也有很浓的六七十年代书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杨绛先生的散文写的既通俗又文雅,既有深度又轻松流畅,感慨岁月人生的坎坷,和随遇从容的自得。线缝精装本,是书的本来状态,可在当今很难得。只是这本总共62页极其薄的小书,却定价26元,折合近四毛五一页,就是一篇散文,却如此超高价,出版商太黑了!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很薄一本,精装的,看过《我们仨》,很喜欢杨绛,不过这次是为了凑单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六则记事,带着淡淡的洒脱。杨绛先生在女儿与丈夫都走了之后,一个人活到百岁,性情的豁达在所难免。看多了心灵鸡汤,看多了记录流水,看大师的文笔就是可以把流水账写成记叙散文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杨绛先生写的六记,非常细腻、丰富,引人入胜。非常喜欢读。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读完了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对最后一记记忆犹新。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黑色十年的“文革”,难以计数的知识分子被毒害,杨绛夫妇自然也难逃此劫。《干校六记》与其说是一部散文,不如说是一部教人如何面对困境的哲学书。再苦口的药,我们也可以当做美酒来品,这便是杨绛教给我们的道理,叫做低到尘埃的幸福。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外壳很喜欢。杨先生写的文章读起来很舒服,没有一般女作家的矫情,但词句间也不生硬。感觉就像一位历经世事的老人用平和的语气对你讲述她平凡却发人深思的故事。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杨绛的书一直都是必买必看的。干校六记内容还不错,很少,但是很精致。之前特别喜欢杨绛写的我们仨。内容很温馨,很温暖。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杨绛先生的儒雅,睿智,平和常常从她的文字中溢出来安抚我的不平静。这世界真美好,要好好看看。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