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

《《聊斋志异》的创作发生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PDF

作者: 朱振武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

作者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文学翻译和比较文学与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专著15种,发表论文200多篇,发表时评100多篇;译著30多种,编著50多种。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骗局》《数字城堡》《失落的秘符》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研究书籍在国内引起轰动。

内容简介:

作者从对创作主体的研究出发,企图发掘出《聊斋》创作发生的一些深层原因及其取得 空前绝后 的成功的一些奥妙,力求在前人说尽说透的地方不说,在未尽未透的地方少说,在未曾涉猎的地方多说,以期达到最大程度地接近作者及其文本,并在中国小说史上给以定位。
作者认为,从社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出发,基于《聊斋志异》作者的心灵流变,仅从一般论者强调的《聊斋》 抒愤 的创作动机来解释其创作发生的原因是不够的。由于《聊斋》作品数量之大,创作时间之长,作者蒲松龄的创作心理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征。一是由于身份地位、个性爱好以及受 文学传统 的影响等原因,《聊斋》创作心理中有着明显的自娱、娱人的因素;二是由于试辄不售、怀才不遇而又眼见陋劣幸进、公道不彰等原因,作者常处于苦闷和不平的心理状态下;而由于其他一些更深层的原因,作者的创作心理中还有一些潜隐难言的东西,包括情与性的潜在心理。只有认识并把握蒲松龄的创作心理,才可能更好地从创作主体上去认识《聊斋》的创作。
作者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聊斋》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作者 熔雅文学与俗文学于一炉 。蒲松龄的小说不仅继承和发扬了 文人小说 创作的一些传统,更重要的是从 市人小说 创作中吸取了营养,从而成为全部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 的 光辉总结 。《聊斋》创作 雅俗结合 ,多方面汲取文人小说和市人小说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手段。在取材上,蒲松龄不仅对文人小说的传统题材进行了拓展翻新,还吸收了大量市人小说和民间文学的题材内容,从而极大地扩展了《聊斋》的容量。
在创作手法上,《聊斋》一方面继承文人小说的许多表现方法,如在创作中注意营造意境,使之为塑造人物服务;另一方面,又学习市人小说,不光吸取了市人小说在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性格刻画等方面的经验,还从市人小说中学习了许多结构小说的新方法和小说叙述的技巧。
正因为蒲松龄在《聊斋》创作中将这些分别来自 雅文学 与 俗文学 的内容和方法熔铸于一个统一的艺术之中,才使他的小说产生了一种新鲜活泼的美学新气象,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多种层次读者的审美需要,从而使《聊斋》登上包括白话短篇小说在内的全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巅峰。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