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中的一本,《剑桥中国史》共16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上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第12和13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中的一本,《剑桥中国史》共16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上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第12和13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
明代苏州府是国家财赋中心,不仅赋税较其他地区为重,亦是明代赋税改革的肇始之地。本书以白银货币化和赋税白银化为视角,将明代苏州赋税置于具体的历史时空中进行考察。通过梳理官私文书、方志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
《近代史资料总139号》内容包括:锡良函稿、美国人信函中的慈禧宴会、中国海关《十年报告》(1902-1911)选译、汪荣宝致陆征祥手札、升罗悖语、六二回忆、孙瑞芹自传、战后琉球问题资料选编。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新编本仍为14卷,共约800万字,论述自文艺复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自1493至1945年间共四百多年世界历史。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论述,由英语国家著名学者分别执笔。新编本反映了
越中素称人文渊薮,明代的越中地区既是阳明**发端与成熟之地,也是文学发展重镇。作为越人,其**思想独步当时,诗文兼有道学与文学之本色,成就蔚然可观。阳明晚年主要在乡邦传播**,越中文士因地域优势,沾溉甚多,
杜宏春校笺的《伊犁将军马广奏稿校笺》是對時任伊犁將軍馬亮、伊犁副都統廣福會奏稿本《伊犁將軍馬、廣奏稿》的標點、校勘與補證。內容涉及伊犁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民生、地方治安以及宗教等壹系列重
宋与高丽关系是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转型期,双方由传统的一元朝贡关系转变为复杂的多元朝贡关系。分裂的政治格局决定了这一时期宋丽关系的“特殊性”,而*能反映这一“特殊性”的就是双方
本书属于忆旧型书籍,书中收集的文章除四篇为本人整理之外其余均是本人亲历之事。文章属于“三亲”——亲历、亲见和亲闻——文章,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本人亲身经历的,文章中涉及
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若干政权割据的时间长,边境一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和部分汉人的流动、迁徙,特别是统治集团间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而且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
尽管考古学家对铁路华工遗址的研究已长达50逾年,但是来自铁路劳工在中国家乡的对比性信息仍十分匮乏。因此,广东省江门市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侨乡生活的多学科研究,其中涉及历史
该书是一部海丝路史研究的专著。它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以详实的史料,记述了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揭示了广西北部湾是汉代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中国西部连接东盟的重要通道,是“一带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后两卷中的后一卷(即第15卷)。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其重点是对“*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思想发展的关系及由此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