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学》
《岭南学》(第七辑)由诗书探隅、岭南史地、民俗与艺术、杏坛弦歌四个部分15篇论文组成,分别论述了岭南地区代表性人物(包括诗人、烈士、文学家族等)的诗歌成就、交游考、文集版本考述以及民俗与艺术等方面取得的
本书以清朝年间发生在粤东地区的民间动乱,以及朝廷相应的镇压与治理手段为主题。全书按照时间顺序,以事件或人物进行编排,分为六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概述,二是史料辑录。后者摘录了《广东历代方志集成》《
本书是作者读史札记二集的修订版,旨在深入开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全书文字大量旁征博引*手史料,“六经皆我注脚”。史料基本出自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正史,“历代史料笔记丛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早期史书叙事模式的形成及流变”(13CZW055)的结项成果。本书以中国早期史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早期历史典籍的认真梳理,系统地勾画出中国叙事方式的存在形态
黄际遇自少喜爱体育运动,击剑骑马,现代足球以及中国象棋,都能来两下子。“坐隐”二字源于孙过庭《书谱》:“夫潜神对弈,犹标坐隐之名。”《畴盦坐隐》发端于青岛,成熟于广州,结篇于香港。
本书以岭南文化的大视野,结合深圳经济特区的时代性,从富有代表性的风物、人物、事件入手,是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掠影。本书作者注重系统性、权威性、时代性、可读性,用趣味、生动、简洁的文字,辅以百余幅原创图片
本书共收入5篇优秀研究报告,既追溯历史上西藏与“一带一路”的关系,又充分考量西藏的地缘条件与现实境况,从而发掘西藏融入“一带一路”的条件与优势、方向与路径等。本书各篇既相对独立又互
本书收集的是黄际遇在中山大学时所做的日记。主要包括《因树山馆日记》*至第十六册(其中第六册已失),《因树山馆日记》*册始于1936年2月13日,第十六册讫于1939年7月26日;《因树山馆日记》第十九册序以及《山林之
本书分为六章:*章为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思想启蒙;第二章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章为历史记忆建构与政治认同,包括逻辑共生、文化自信和演进机制;第四章为廉政建设与港澳经验借鉴;第五
作者基于地缘优势,发挥专业特长,系统、全面、深度挖掘了广东西江地区,即肇庆府属地区的地方志史料,以祭祀、官礼、民间礼俗、佛教、仙道、西方宗教、节庆、少数民俗等几大主题加以归纳,史料丰富,脉络清晰。并在
本书是作者读史札记三集的修订版,旨在深入开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共计一百多篇。作者供职于新闻领域,所撰文字从耳闻目睹的身边事、新闻报道出发,对百姓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人文风情观察深入细致,善于从人们易于
本篇记录的是黄际遇所做的诗词、书法,秘闻以及各家随笔杂录等,主要内容包括万年山中日记*至十四册、万年山中日记第十九至二十七册、不其山馆日记第二至四册、因树山馆日记*至五册、因树山馆日记第七至十六册、山林
这本《历代诗歌选读》,精选了我国古340多位诗人的680多首著名诗歌,体裁多样化,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律诗和绝句)、词、曲等;风格多样化,既有现实主义的作品,也有浪漫主义的名篇,既有歌颂表扬好人好事的杰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