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

《1966年》

PDF

作者: 无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 9787506069533

作者简介:

王小妮:1955年生于长春市。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后做电影文学编辑。作品除诗歌外,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等。1985年迁居深圳,2005年起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曾出版诗歌随笔小说多部。作品包括:《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世界何以辽阔》、《安放》、《一直向北》、《上课记》、《上课记2》等。

2003年获得由中国诗歌界*有影响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美国安高诗歌奖等。

内容简介:

发生在1966年的故事。在那特殊的一年里,日常市井中普通的人们,日复一日地懵懂和不宁。王小妮用她从容的文字、含蓄的方式,还原了那一年中,北方城乡间各不相同的人心冷暖,触碰了突然事变的降临给平凡人们的影响。故事简单但蕴藏的情感深远。

猜你喜欢

胜算
2025-04-15 9.6k
红雾
2025-04-14 3.1k
记一忘三二
2025-04-15 1.8k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刘瑜评王小妮的文字道,“轻得像雪花,故事却重得像岩石。”感觉再贴切不过。这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十一个普通的故事,却因为他们发生在1966年那不平凡的一年,这十一个故事便背负了历史的意义,带着身不由己,带着情非得已,通过一个个的缩影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以及生活在那时的人们的沉重无奈与无言的悲苦。作为一个年纪比较小的读者,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我是不曾知道的,也极少能够从父母、师长口中听到些什么。在自己所能够见到的关于那时的讲述,多是带着激昂的情绪的,但仍不能够让人对那时有什么清晰的认识。《1966年》,似乎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如果没有“文革”,1966年也许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年份,然而因为一场运动,使这个本该平凡的年份变得惊天动地。王小妮的《1966年》,记述了11段发生在这一年的故事,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所有人物以职业或特征替代;没有正面的斗争,所有描写都是社会的侧面;没有狂风骤雨,却让我读起来脊背发凉,甚至感到平实文字渲染出的惊悚。王小妮的文章里,总是仿佛不经意的描写着天气的变化,《普希金在锅炉里》写到“就在这个时候,天上开始飘雪花。天还没有彻底亮起来,还保持着深蓝墨水的颜色”。当《两个姑娘进城看电影》辫子被铰掉,“天色正在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读大三时候就放入购物车了,现在大学毕业四年了。摸着这本书,感概万千,仿佛摸着这几年的时光。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2014十大好书,值得看一下那个年代的故事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这本书不错,有深度,第一遍看不太懂,需要多看几遍!双12买的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写的是发生在那一年的北方几个小故事,不是纪实的,但读读也能一窥当时人心。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刚刚翻了第一章。1966年对于假80后的我来说,是陌生的,我只能在文字中寻找历史,想想这类文字还不多得。看了微博推荐,书名又吸引我,于是购得一本,对文字很期待。可能是作者是诗人的缘故,读来文字显得很轻柔,与我印象中山雨欲来的凝重并不一致。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王小妮的文字有种像线条勾勒细腻的人物画,故事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麻袋厂的工人出门前,满屋子寻找帽子。那帽子被煮白菜的气味给熏了,晕倒在一个帆布马扎下面。真是诗人的句子,里面不少东北的方言词汇,老听电视上东北腔和京片子都给恶心倒了,王小妮写的有股清新感,不错的书。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诗人王小妮的作品,用她特有的细腻回忆那个残酷年代。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特别喜欢那段远去的历史,从作者对小人物的叙述中,更加对那个时代着迷了,奇怪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怎么了?红卫兵、大字报。。。。。甚至是至亲的人们也要各自为自己的信仰而争斗!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1966,那个荒唐年代的符号记忆,荒废了整整一代人,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恐惧,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写照。作者的文笔一如既往的平淡如水,貌似平静的背后是令人胆寒的恐怖。虽然是文学的笔法,却是真实的写照,读书与读史的目的是什么?至少应该是珍惜今天,不能再重复过去曾有的错误。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88年的一个年轻人,想要知道以前的事,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关乎文革。十个短篇都是用普通的市民村民,或尚未被揪出的黑五类子女等的视角来讲述,几乎没有任何暴力的描写,却通篇都笼罩在一种山雨欲来的恐惧中。我总担心人物会在下一页死去或被残酷折磨,但没有,但总会有。这小说真是诗人的手笔。王小妮是长春人,也提到了长春围城。小说是诗化的东北话,能闻到方言味,但不故意用方言。她的文字已经被诗洗礼的空灵干净了。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看完后,无法讨论!“恐惧”是无言的!没有提到“文化大革命”这几个字。但在那个岁月,一个个普通人的眼中,在一个个画面中,“恐惧”是如影随形的!为何会这样?如果回到那个年代,我又会如何?让人思考的好书!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