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苏联史》

作者简介:
叶书宗,男,汉族,1936年5月生于浙江天台。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大历史系,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共运史专业研究生班。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长江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苏联东欧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联第五届常委。承担和完成中华社科规划“八五”课题“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演变的历史考察”;上海市社科规划“九五”中长期课题“长江文明史”;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编委。著有《苏联的革命与建设》、《苏联兴亡史》(合著)、《回眸“布拉格之春”》、《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研究》等8部著作;主编专著《长江文化与中华民族》、《长江文明史》。发表有关苏联历史论文百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奖。
内容简介:
《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第8卷)》是一部多卷本的苏联史,以相对独立的历史阶段分卷,依次为:俄国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卫国战争、战后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的十年、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第8卷)》作者们努力给读者提供一部真实的苏联史。《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第8卷)》立足于历史事实,根据解密档案,全面客观地描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苏联历史,着力描写了各个领域里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动,展现了这一时期真实的苏联历史。勃列日涅夫执政十八年是苏联历史上相对平稳的、进入停滞的时期。在执政初期。他继续进行改革,设法修补斯大林体制中的某些缺陷,如健全社会法治秩序,推进苏联农村的现代化,关注各边远民族共和国的整体发展等等,使政治权力结构调整趋于常态化、均衡化、人性化。但他没有抓住历史机遇,争取实现苏联社会体制转型,反而刻意维护斯大林模式。因循守旧,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致苏联社会从信仰危机演化为意识形态迷茫;扼杀新经济体制改革,把苏联经济体制钉死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上,既限制了苏联经济的内在活力,也使苏联经济游离于世界市场;领导职务终身制凝固化,使政治和社会生活丧失活力,趋于濒死状态;穷兵黩武,耗竭国力,出兵阿富汗、镇压“布拉格之春”,最终也把苏联推向绝路。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