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嘉荫晚白垩世—古新世生物群、K-Pg界线及恐龙灭绝》

作者简介:
孙革,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院长,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国际古植物学会(IOP)副主席。196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1985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8—1989年英国大英博物馆(自然史部)博士后。专长于早期被子植物及中生代事件地层学研究。1986年起开展黑龙江侏罗—白垩纪生物群及地层界线研究;2002—2011年率由中、俄、德、美、英、比、日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队开展黑龙江流域K-T界线研究,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及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等项目,为黑龙江流域晚白垩世生物群及K-Pg(K-T)界线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已发表专著9部(包括合作),译著(俄)1部,论文150余篇;论文曾三次在美国《科学》及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曾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详细报道了由我国古生物学家孙革带领的多国科学家科研团队,于2002—2011年期间对黑龙江嘉荫地区距今约6600万年前后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生物群及其地层(K-Pg)界线合作研究的成果。报道了该地区K-Pg界线附近新建立的7个孢粉组合带和晚白垩世2个大植物组合,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9个恐龙动物新类群。通过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磁学及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以“厘米级”的精度确定了我国头一个具有国际对比标准的陆相K-Pg界线。书中首次提出火山活动、海平面下降和气候变冷等可能是嘉荫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黑龙江流域的恐龙大规模灭绝可能早于K-Pg界线时期的新观点,向以往传统的恐龙灭绝皆因“小行星撞击”的观点提出挑战。本书包括5章16节,附英文全文及200余张图片,图文并茂。本书是我国首部有关黑龙江地区晚白垩世—古新世地层、生物群及陆相K-Pg界线的科学专著,对研究我国及东北亚地区中/新生代生物群、生物/地质事件、地层划分对比及古地理古气候变迁,特别是了解恐龙灭绝等重大科学问题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可供国内外地学、生命科学、博物馆学等领域的专业工作者、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广大科学爱好者学习参考。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