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

生命的肖像

生命的肖像 PDF

作者: (德)瓦尔特·舍尔斯 贝阿塔·拉考塔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1-9

ISBN: 9787512201606

页数: 179 页

作者简介:

瓦尔特·舍尔斯(Walter Schels)

其实把他定义为肖像摄影师并不是十分准确,他的拍摄对象范围可以说相当广泛。如今的舍尔斯已经有71岁的高龄了。这位非常有天分的摄影师最初的职业是一名橱窗装饰师,工作的性质让他常常奔走各地。而在1966年,舍尔斯来到了纽约,为的却是当一名摄影师(纽约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很多摄影师都在这个地方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有机会一定要去啊~~~)。1970年,舍尔斯回到德国,此时的他作为一名摄影师成功地活跃在时尚杂志、广告等领域。

说到舍尔斯的人像摄影,就要提一下他的一段职业生涯。从1975年开始后的许多年,舍尔斯开始在一家名为《父母》(Eltern)的杂志担任摄影,而拍摄的就是儿童肖像,从那时起,舍尔斯开始非常钟情于各种各样的面孔。

也许舍尔斯正式从儿童天真无邪的面孔中体味到了关于生命的种种感悟。而与“生”相对的便是“死”,虽然很多人并不愿与提到这一点。可能正是因为关于人类生生死死的想法,促成了日后那本轰动一时摄影作品集《生命的肖像》的诞生。如今舍尔斯拍摄过的面孔可以说不计其数,他的肖像摄影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摆造型,而是将人的个性以及意识通过面部表现出来,以明朗的呈现来打动人。舍尔斯曾说过一句话,“人必须看透表面现象”。而他表现内在的方式则是摄影这种直面的视觉形式。这使我想起了曾经介绍过的另一位德国女摄影师罗海塔·卢克斯(Loretta Lux),虽然表现对象不同,但他们的作品中有同样富有深意的面孔。其实正是有了跨越地域的语言障碍,才能使图像的感染力具有独特的魅力。

内容简介:

《生命的肖像》内容简介:什么是对一个人生命最简单也最平等的概括?看过德国摄影师瓦尔特那套著名作品“死亡肖像”的人,会回答:两张黑白照片。如果你捧着这部摄影集中文版《生命的肖像》,会觉得它可能是你看过最沉重的书,因为不算太厚重的书里竟承载着20多人的生老病死,而你必须直面他们濒临死亡时的瞳孔,以及死后安详的面容。

猜你喜欢

父母爱情
2025-04-07 1.5k
长征
2025-04-07 1.4k
风筝
2025-04-07 1.3k
救猫咪
2025-04-06 947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这本书最先打动我的就是封面上这个小女孩!一个安睡在天堂里的天使!每次看到她心里就有种痛,但总是忍不住一遍遍地看,看她生前和死后的两张照片,看跟她相关的文字,真不相信这双漂亮的大眼睛就真的永远睁不开了!同时感叹摄影家在面对这些死亡边缘的生命时是怎样一种心境?书里每个主人公都有生前最后和去世后两张照片,我更震撼于死后的那一张,因为从那些面孔上我更多地看到了平静、安详、与世无争,而去世前的那张却充满种种痛苦、无助、抱怨、不舍......人生就是从生到死的一次旅行,旅程长短、时间长短、经历怎样的行程因人而异,有人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几年前翻过这本书,当时就很震撼,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审视人死去后的照片。努力想从生与死两张照片中读出点什么,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吧。平静、安详与愤怒、不甘都是我们自己情感的映射。看着他们,如同看自己。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纸质不错,可惜有点贵,而且没有那样值得深刻的体验,因为都是临终关怀医院,个人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什么意义?大多人们会避之不谈吧。但是在这里我们却能看到一群人真切的面对死亡的样子~~~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原来最达意的生命描述是死亡摄影师镜头下的模特,竟然眼睛如此明亮有力,第一张看上去,他们看不出任何抱怨生命的痕迹,接着的是,闭眼,像死了一样。我曾经尝试过,一个个去模仿他们的表情,他们眼睛的神态。我以为我会跟着老死,可是也没有。我忽然觉得我生命实在太有力。太一无所却。精神焕彩。像是交换得来。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沉重的视角,让我们直面真实的人生、死亡,一本具有非凡意义的摄影书~~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同样的死亡等待着所有的人。没有人今天能肯定他是否还能活得过明天。”临终关怀医院里,关于22个人的采访文字,他们临终前和临终后的两张黑白肖像。细细端详他们的脸,又如何窥探得他们的一生?关于死亡,总不那么容易读。如序言中周国平所言,读它,像是做某种预习。有时候做做预习,在面临人生的毕业考时,可能会淡定一点?所得所思:1、人类对于死亡的态度确实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由中世纪以前的坦然和习以为常变得神秘且忌讳,这种态度也增添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2、社会越发达,人的权利越有保障,包括选择有尊严地死亡的权利;社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坦然的直視死亡,我們便懂得珍惜當下,好好的活出生命的意義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生命的肖像》,大部分文字都是在临终关怀医院完成,少数几个采访是在临终者家里。这些人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甚至刚出生的婴儿,也有身世简单的平凡人。每一篇文字至少配有两张图片,一张是他们临死前的脸部特写,另一张则是死亡后的表情,还会有一张是他们在医院里活着时的状态。一开始,我不敢去阅读这本书。随便翻了几页,看到老人,男人,女人甚至婴儿脸部表情的变化,从睁眼到闭眼,有一种恐惧在心里。因为我几乎每天都会做梦,而梦的内容阴晴不定,天马行空,光怪陆离。我害怕,我害怕会梦到他们。可能我是中国人的缘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书的内容确实沉重,但值得一阅,但存放地点要注意,尤其胆儿小的,不可当枕边书。。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被照片吸引之余,细细看了文字,才发现生硬、粗砺一如生命本身的照片背后,触感也很温暖,一样有质感。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虽然是以组关于死亡的照片,但是很震撼,很有直击心灵的力量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帮朋友买的。朋友看完借我看了。生命的感悟。值得一看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书很好,铜版纸,很精美,是摄影类,有些小贵,买前要考虑是否真的需要。不过书真的不错。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我想说,读懂这本书非常的不容易,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甚至不能转移我的注意力,为什么让人感觉到,书中描述的那25个主人公根本没有从这个世界消失,至少让人觉得消失的只是他们的身体,他们在这个世界最后的痕迹还在。在这方面的,两个作者的描述非常成功。我本以为,黑暗,恐惧,对生的希望应该是被着重描述的,可是给人的感觉却不是这样的.我们都不知道,事情是何时何地怎样发生的,当医生和生命维持机器也不发生作用的时候他们不想呆在医院里。我们不可能感觉不到死亡是非常恐怖的,但是我们看到书中呈现出来的照片是平和的,安静的,放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