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人生三部曲》
作者简介:
埃德温·威廉森(EdwinWilliamson),牛津大学西班牙文学教授,埃克塞特学院研究员。此前是爱丁堡大学西葡学院教授,也曾在都柏林三一学院、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担任学术职位,还是斯坦福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客座教授。其研究和教学方向主要是西班牙黄金时代小说、塞万提斯、拉美文学文化史和博尔赫斯。著有《拉丁美洲史》《魔幻现实主义的堂吉诃德之根》,及其他十余部专著。阿瑟·米勒(1915-2005),美国当代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父亲工厂破产,家里生计维艰,靠变卖母亲的首饰维持。中学毕业后,米勒靠打工赚得学费,进入密歇根大学新闻系和英文系学习,开始试写剧本,两次获得校内霍普伍德写作竞赛戏剧奖。1938年,他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从事过多种工作,如当卡车司机、侍者、电台歌手,撰写广播剧等。1944年,《鸿运高照的人》问世,这是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本。1947年,米勒的剧本《都是我的儿子》上演,连演328场,获纽约剧评界奖,使他一举成名。两年后,《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连续上演742场,一举囊括了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从而使米勒赢得国际声誉。另外,他还创作了《萨勒姆的女巫》《桥头眺望》《美国时钟》等剧,均针砭时弊,对社会现实和戏剧技巧做了深刻的探索。米勒有过三段婚姻。1956年和妻子玛丽·斯莱特里离婚后,与好莱坞名演员玛丽莲·梦露结婚。1960年,他把一篇短篇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由梦露和克拉克·盖博主演;次年电影拍摄完成后,两人的婚姻即宣告结束。2005年2月10日晚,米勒因心脏衰竭去世。捷克前总统、剧作家哈维尔称,米勒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剧作家,他的去世是世界文学的一大损失”。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著名作家,享誉世界的小说大师,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囊获全球重要文学大奖:1985年获海明威文学奖,1986年获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1988年获美洲金质奖章,1994年获西班牙文学的zui高荣誉——塞万提斯文学奖,1999年获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2000年获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1976年被推选为国际笔会主席,201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36年生于秘鲁南部阿雷基帕市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在其出生前数月即离家出走,略萨出生后随妈妈在祖父一家长大,直到十岁时才见到自己的父亲。不久,父母复合,一家人住到利马郊区,略萨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光。略萨十四岁时,父亲将其送往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就读;毕业前一年,又在报社当实习记者。最后,略萨从军校退学,在圣米盖尔中学完成中学学业。期间,略萨撰写的第一部剧本《印加王之逃遁》被搬上舞台。1953年,略萨进入圣马尔科斯大学主修文学与法律,并供职两家报社。1957年第首次出版短篇小说《首领们》,标志着文学生涯的开始。1958年,获奖学金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深造,后移居巴黎。1987年,略萨回到秘鲁,开始投身政治。1989年,在出生地阿雷基帕市正式宣布投入总统选战,但最终失败,“自我放逐”到欧洲,重新回归文学创作。2010年,因为略萨在作品里“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博尔赫斯大传》是完全涵盖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整个一生和*部作品的*一部传记。作者深入研究此前不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资料,展示了博尔赫斯作为人的一面:他对阿根廷的眷恋,他政治主张的演变,他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以及内心的矛盾、欲望和执念,而正是这一切,塑造了他这个人和他的作品。这部传记,终于揭开了博尔赫斯身上的诸多谜团。作者对博尔赫斯的描绘引人入胜,令人心碎,彻底颠覆这位当代大师已经在世人心中形成的固有形象。《博尔赫斯大传》在事实和观点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镇定地创造出这部并未矫饰的作品。在本书作者的心理分析之下,恋爱中的博尔赫斯和自我放逐的博尔赫斯都异常迷人。这部书就像一出戏剧,描绘出一个异人令人心碎的一生。1987年,已过古稀之年的阿瑟·米勒出版传记,对自己所走过的漫长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艺术道路做了深沉的回顾和反思,尤其回顾了人生道路中的一些关键时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与法西斯主义的抬头,使得他终身都持批判现实的左翼政治立场;五十年代,他与麦卡锡主义斗争,zui后获得了道义上的胜利;在他的领导下,国际笔会从与世无争的文学俱乐部变成一股推进世界言论自由的重要力量;等等。在叙述这些事件的同时,米勒穿插记录了自己戏剧生涯的全过程,其中有成功亦有失败,并生动描绘了戏剧界、电影界、政治圈中的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田纳西·威廉斯、伊利亚·卡赞、李·斯特拉斯伯格、约翰·休斯顿、克拉克·盖博、劳伦斯·奥利弗、约翰·肯尼迪等。当然,还有他的第二任妻子玛丽莲·梦露,米勒在传记里首次大篇幅地描述了他与梦露相遇、结婚与zui终相离的过程。和一般传记不同,阿瑟·米勒并未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充分施展戏剧才能,将一生事迹纵横交错地穿插叙述,环环相扣,使回忆既跨越时空限制又不失真,别具一格,阅读性极强,成为当代传记文学的一部佳作。这部传记不单单是个人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还可视为一部当代美国社会编年史,为读者了解二十世纪美国文坛、剧坛以及美国社会不断演变的情况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1990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角逐秘鲁总统失利后,“自我放逐”到欧洲,在此期间撰写了一部“选战回忆录”,这就是《水中鱼》。全书共二十章,单数各章回忆了作者是怎样踏上文学之路的,其中穿插了其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记者工作生涯、求学历程、文学创作,以及与胡利娅姨妈的婚姻;双数各章描写了作者从1987年至1990年的政治历险:从反银行国有化开始,到组织民主阵线,到参加总统竞选,到失败的出走和回归文学之路。这是一本独特的回忆录,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到略萨的生平和创作动力,同时也能窥探到秘鲁的历史与现实、党派斗争、竞选内幕等。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