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

《向死而生:史铁生散文经典》

PDF

作者: 史铁生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59416230

文件格式: PDF

1.点击下方获取下载

2.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北京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赴延安地区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且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及华语传媒大奖2002年年度杰出成就奖。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史铁生创作的二十余篇经典散文,包括《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爱情问题》《我的梦想》等篇目。在这本书中,他忆人生过往、谈生死病痛、辨人性善恶、析情感欲念、论梦想圆缺……

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丰富的人生况味与深刻的生命哲理。他用残缺的身体,道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让我们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与其说他不畏苦难,不如说他早已站在死里看来生。他用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字,直击现代人的孤独与彷徨,为漂泊的现代灵魂开辟出一片栖息地。

猜你喜欢

9号的工作
2024-11-27 1.1k
我的阿勒泰
2024-11-26 875
我与地坛
2024-11-26 584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作家史铁生,大半生与苦难相伴,直面生死,但他却把病痛视作别开生面的游历,与死神称兄道弟,追逐信仰,热烈地恋爱,以写作思考生命的价值。也因为这一切,他感激生命,宽待境遇,感到幸运和满足。“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史铁生说。似乎21岁史铁生双腿瘫痪那年,命运就把“天地不仁”的命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令他比任何人都要勤勉地去探寻生命的奥义,并以此去启迪人们。史铁生用一生解出那奥义,就是:爱与宽容。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这次买的两本史铁生的书纸质都不是很好。但是内容很不错还是好评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非常喜欢的一套书籍,史铁生是我内心的精神图腾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多年以前就知道史铁生了,虽然没读过他写的书但一直很佩服他,觉得这样的人生没有白活。最喜欢书中我与地坛和合欢树,写景写情,触景生情,感同身受。青少年一个人独处时的经历、感受总是那么记忆犹新,让人不得不感叹时光易逝,当下的每分每秒才是值得珍惜的幸福。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文学史老师推荐的史铁生最佳作品之一,按照老师说的话,也许若干年后莫言先生会被文学史忘记,但史铁生绝对是不会被遗忘的作家。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史铁生的书一直想看,但一直没有买这次果断收藏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病痛缠身仍然积极思考、写书、生活,作者拥有不残疾的灵魂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史铁生的文字,总能给人力量,所以每次看到新的版本出来,都会去买。可以看出,这个版本在文章的选择上,还是非常用心的,基本上是史铁生最为经典的篇章。想看史铁生的同学,可以买来体验一下,如果被深深吸引了,可以去买他的全集,好像有八本,是人文社出的。这本小而美的史铁生散文集,可以作为随身读物,在疲惫时失落时绝望时都可以用来补充能量,哈哈。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实物比图片还要精美,硬壳精装,是经典作品该有的样子。封面插画深刻隽永,传达出“向死而生”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也是史铁生的精神所在。有人说史铁生的散文内容和主题千篇一律,围绕不幸不公、忧愁自杀这个主题反复念叨,我很不赞同,这本精选集就收录了很多不同主题——亲情、友情与爱情,梦想与信仰,充满爱和希望。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补下实物图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史铁生是我崇拜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值得一读!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还在我的脑里。这本书也还有期待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史铁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这本书里面内容其实也都看过,再看依然很有触动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喜欢看史铁生写的书,最早认识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我与地坛》。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向死而生,名字起的如此波澜壮阔。这本书很有看头吧。
2023-05-04 12:51:41
15发表
史铁生的书很好,最初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认识他,一直想看他写的作品,这下如愿了。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