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

PDF

作者: 萧红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1099828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女,本名张乃莹,笔名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民国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

1932年,二十一岁的萧红与萧军相遇,正式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中篇小说《生死场》假托“容光书局”自费印行,作者署名“萧红”,该书鲁迅作序、胡风作读后记,轰动文坛,萧红一举成名。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战文艺活动,足迹遍布上海、武汉、重庆、香港。

1942年逝世于香港,时年31岁。

代表作:

《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

内容简介:

1、《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精心挑选萧红各创作阶段作品12篇,从成名作《生死场》开始,选取早期作品《广告副手》和《看风筝》,自传性作品《弃儿》,讽刺风格的《太太与西瓜》,经典之作《手》、《北中国》到遗述《红玻璃的故事》(骆宾基撰稿)。

2、《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生死场》以哈尔滨近郊农村为背景,描写“九一八事件”前后赵三、二里半等农民生活和抗日故事:金枝未婚先孕,赵三反抗地主加租却误打了小偷,王婆因儿子死了服毒自杀……萧红敏锐生动地把握住当时北方农民糊涂地生殖,不断面向死亡的盲目生活。

3、《广告副手》:生病的芹跟恋人蓓力撒谎自己去画广告,却跑去看电影。蓓力担心芹,去接她,却发现了事实……

《弃儿》:本篇是萧红怀孕后在哈尔滨被困东兴顺旅馆的生死经历的重述。蓓力解救被困旅馆腹中隆起的芹,两人贫困潦倒,四处辗转,终于等到芹在医院产下孩子。孩子生下来躺在冰凉的板床上哭了五天。第六天,芹决定将孩子送人。

《手》:染布匠的女儿王亚明因为有一双黑手和贫困的出身,被班级同学和老师当做下等人对待。王亚明对自己的愚钝毫无掩饰,一心努力学习,但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弄,被赶出寝室睡在走廊直至退学。

《山下》:以重庆嘉陵江畔为背景展开,讲述十一岁的林姑娘帮助逃难的下江人获得报酬。混乱的年头,林姑娘的母亲想趁机给女儿多讨薪酬,却害林姑娘失去工作。

《红玻璃的故事》:萧红逝世前在香港思豪酒店口述,骆宾基记载。

猜你喜欢

胜算
2025-04-14 9.6k
红雾
2025-04-14 3.1k
记一忘三二
2025-04-14 1.8k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看《呼兰河传》的时候一度阴郁,各种各样的愚笨和被愚笨拖累的人和人生。非常佩服萧红的洞察力和觉醒以及聪明。《生死场》读起来并不顺畅,可能比较不对口吧,也有些吃力的。不过,萧红依旧是那个萧红。女子里能这么洞悉人性的,其实是少之又少的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和《呼兰河传》一起买来的。希望通过这两本书能更了解萧红这个作家和那个时代的生活。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喜欢,刚刚拿到手,双十二她们少发了,我回来后才发现,然后就补发了,很棒,态度好。速度快,喜欢,还是当当好。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那些说《生死场》没呼兰河写的好的,是没看懂!萧红每一篇长篇的风格都不一样,两手空空无依无靠的萧红能单凭这本书就站稳脚跟,让鲁迅、胡风大加赞赏,足以说明这本书有多好!生死场是厚重的,里面是大的爱、大的自由!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我总认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和他的人生经历必然是有联系的。萧红在这算个典型,而对于如今文学评论界对她的各种“议论”,倒真是被她当年预见到了。在看这本书前,我一直是把萧红和丁玲有所混淆的,孤陋寡闻了。而对她人生的绯闻,反倒是后知后觉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生,死。在我有生的16年岁月里从来就不敢去轻易触碰的字眼,一个人死了,不说轰轰烈烈,不说震天动地,起码也会引起周围人的几番波动。就连一颗小石子投入水中,也是能够荡漾出波纹的。可是在生死场中的人,生生死死,是多么的卑微,经不起半点波澜……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萧红的书太苦了,而我却愿意忧虑地读下去。有一天我说人生太苦了,姐姐说现在都不敢轻易说苦,因为总觉得有人比自己更苦。和这样的人交往下去,心里才会有力量吧。萧红亦如是。看萧红看的直哭,哭着睡去,心里全是眼泪。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读的时候想到了《呼兰河传》,沈从文的《萧萧》,赛珍珠的《大地》,孙犁的《荷花淀》,余华的《活着》,茅盾的《子夜》,萧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林芙美子的《放浪记》,甚至雨果的《悲惨世界》。萧红实在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经验并表达了中国女性的精神高度,她的柔弱之极的强大、感知纯真的鲜丽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鲜有人可与之相比。这部萧红作品对萧红深具同情之理解,读本书让我们重新了解萧红,重新发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在我看来,《生死场》更像一篇大散文。倘若萧红能活得更长久些,对人物性格的驾驭能力一定会大幅提升。不过,即使是现在这个面目,也已经如鲁迅所言——“力透纸背”了。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确实如此。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读了这本书,才真正知道萧红的感情和内心世界。《广告副手》写她与萧军的的爱情纠葛,《弃儿》写她自己有孩子的痛苦,她不是残忍的扔掉孩子,当时的环境很艰苦,加上萧红还有革命事业要去完成,不能拖累孩子。看着萧红写自己怀着孩子,肚子像个簸箕一样,不禁哭了出来。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萧红写《生死场》时才23岁,但已经历了母亡、挚爱的祖父去世、抗婚求学、被软禁、出逃、流浪、与汪恩甲同居怀孕、被遗弃、官司败诉、被扣人质、向报社求救、与萧军相爱、产女送人、出版与萧军的合集《跋涉》、从哈尔滨到青岛——《生死场》的初稿,便创作于1934年在青岛期间。之所以开列她《生死场》之前这些人生传奇,当然是想给一个23岁的女子竟然写得出这么了不起的作品找寻些原因。可是我罗列的这些,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因为不同寻常的经验并不能直接打开通往智慧之路。“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王安忆探访萧红故居时一直在想这个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说一部作品一字一句都是浸透了鲜血,形容《生死场》一点不为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张爱玲的那篇小说来。张爱玲只是撷取了苦难社会中的一个片段,正如一棵苦难之树上的一片树叶,但《生死场》似乎让我完全发现了这棵苦难之树。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写《呼兰河传》的萧红是怎样的开阔如今已是记不清了,写《生死场》的萧红是怎样的开阔却是看得清清楚楚。薄薄的一本书是细细品读完的。惊异的是在她笔下生死不过平常,粗粝与细腻并存,北方农村是这样有质感的,文字是这样有力度的。才女的称号是实实在在的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张爱玲的故事,更多的建立在儿女情长之上,是一篇老少皆宜的通俗剧,耐看、却也大众。而萧红,则是国仇家恨下的悲剧写手,是一部不太迎合市场的文艺歌剧,并且还是中国人最讨厌的悲情戏,她也因此比张爱玲多了一个“抗日作家”的标签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