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

《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PDF

作者: 张济顺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9766354

作者简介:

张济顺,1949年生,上海人。“文革”期间下乡插队,后进厂当工人。1978~1985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历史学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著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1953)》,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

内容简介:

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无踪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续?国家“入场”与都市“在场”怎样互动?……如同问题的发掘难以穷尽,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发新问题的余地。本书仅从“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研究主体出发,对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文化作一次重访,以期将历史巨变中那个远去的都市拉回到历史的真实中来。

猜你喜欢

红墙大事
2025-04-14 7.7k
追问
2025-04-14 7.2k
文学回忆录
2025-04-14 2.5k
即兴演讲
2025-04-14 1.4k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这种题材的书赶紧买,很可能马上就绝版然后十几年不再版。原因?你懂的!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作者张济顺说,我研究上海其实是带了一份上海人的情感和责任。我在最前面的致谢中说“感谢我的祖上,我的父母”。其一,我的家族就是土著的上海人,我的家族现在跟很多原来上海的老城厢的人一样,消失在茫茫的租界里,被冲进来的新上海人淹没了,我们反而成了边缘。而经过几几代代以后,新上海人在20世纪50年代时已经完全成为上海的主体。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确实带了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其二,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研究50年代的历史也是想知道我自己的历史。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相识的资料书,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土著,了解一下上一辈人经历的生活。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关于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力著,规避了以往革命史写作中常规的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叙事,而是从人和社会场所这两个微观层面入手详加分析!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本书让我们穿过时光的机器,回到60年前的上海,作者没有对上海进行宏观上的叙事描述,而是从影院、弄堂、以及社会文化这些微观层面探讨上海的历史断裂与延续。50年代的上海,在经历了解放,以及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中,或许为时代的发展留下了烙印。书中张教授所说的“都市远去”和“摩登犹存”,实际形容的是某种“非常态社会”与“常态社会”之间复杂交织的错综关系。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拿到这本书,知道作者长期研究上海史,作品数量虽不多,但质量不差,在该领域内颇有影响,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并做学术讲演。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1950年代的老上海,一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历史在城市生活、市民文化等方方面面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切断昨天与今天的联系。但这本书有点小贵。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本书让我们对熟知的中国上海在解放初期从社会的断裂与延续层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新政权的强力改造,使上海这个浮华的消费型城市近乎消逝,变成了上海全民各阶层高度受改造、高度统一的“有用”公民;而在国家权力强力推进改造的背后,上海本身所多年持有的韧性,作者叫做“摩登”的性格,却依然顽强的存在,依然按照自己旧的轨迹任性发展。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这本书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张济顺教授所著,书名比较吸引人,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书中,作者不满足于大量史料的掌握,不满足于宏阔历史场景的铺陈,不满足于生动故事的讲述,特别是自觉以“路径依赖”为警示,避免过度受制于传统上海历史书写的影响,同时也避免陷入西人问题意识的窠臼。正因为如此,作者完成了一部有分量有特色的1950年代上海史。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本书的版设设计简洁明了,喜欢这种版式设计创作风格。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的上海,一直是我的向往的城市,,一直很喜欢上海这个城市,高楼耸立,人头攒动。但是描绘老上海的图书一直很少,这本书就描述了老上海风尚以及相关资料,是喜欢上海,希望研究上海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可靠资料。其实,看书和买其他东西一样,都应该看品牌。学术研究就应该选择学术性出版社。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十里洋场,东方巴黎,罪恶的渊薮,文明的窗口……老上海以其独特的魅力持续成为众多史学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文学创作者的叙事主体,大众的怀旧样板。1950年代,当上海的历史脉络只在“党国”的场域内展开,曾经光怪陆离、纷繁多姿的大都市如何转型与延续发人深思。张济顺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社会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从2000年至今,她尽力收集原始史料,十余年间断续写就上海社会与文化的研究论文。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对1950年代上海在史学上命题的意义所做出的系统解读,也是根在上海的学者对老城厢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情感见证。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极好,是论文集,但是其中几篇研究建国初期和三十年代摩登上海的对比,非常有价值。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上海是近代中国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城市,各个国家各个阶层都有交集,50年代统合让你读懂共产党与其他不同,它是真正扎根基层做群众工作的,这也是其成功之道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这本书跟昨天看的那本乱世风华连着看很有趣那本应该是超上流社会公子哥的见闻,这本则是中上层社会小开的生活记录两者的视角有点奇妙的近似和差异。论详实度应该不如乱世风华,但若是从1843年上海开辟第一块租界算起,“十里洋场”在这座逐步发展起来的都市中存在过一百多年,而其所产生的影响直至今日尚未消失。当时的广州,外国人简直不敢自由的在街上行走,男女若在街上并肩而行会受到在中东一样的待遇。一些冒险入城的传教士发现绝大部分广州人没见过一个外国人,更不清楚广州作为帝国唯一开放港口这一事实,粤洋同居一座城池,关系却还不如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这本书对于想了解建国初城市变迁的读者而言,是非常值得一读!写得很棒!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可以让我们了解那个过往的时代。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