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吉奥·拉莱:流浪的摄影师》

作者简介:
塞尔吉奥·拉莱(SergioLarrain)1931年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一个富裕家庭。赴美留学期间购买了一台徕卡相机,渐对摄影入迷。旅欧期间,拉莱的作品得到卡蒂埃-布列松的赏识,并受邀加入玛格南图片社,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也是拉丁美洲的首位玛格南摄影师。
拉莱的摄影作品被欧洲和美洲多家杂志刊载,一颗炙手可热的的纪实摄影之星正冉冉升起。然而,两年的巴黎生活令他厌倦了新闻摄影,回到了智利。生性低调的拉莱推掉了《生活》《巴黎竞赛》等顶级杂志的委托,在图片报道鼎盛时期急流勇退,归隐于故乡的深山之中。从此,只与外界通过书信交流。
作为玛格南的元老级摄影师,隐居后的拉莱坚持不公开自己的作品,不举办摄影展,不出版画册。想要一睹庐山真面目的摄影师众多,遂愿者寥寥,他只与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以及阿格尼丝·塞壬少数几位至友书信频繁。
2012年,拉莱在家乡辞世,这位玛格南隐秘大师的作品才逐渐呈现在世人的前面。他的作品将欧洲经典纪实摄影与南美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在摄影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阿格尼丝·赛壬(AgnèsSire),曾担任玛格南图片社艺术总监,策划多场玛格南重要摄影师的展览。现任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会总监,主要负责展览和展录出版,其中包括布列松所著的《剪贴簿》(Scrapbook)和哈利·卡拉汉的《变奏曲》(Variations)。她参与了塞尔吉奥·拉莱《瓦尔帕莱索》和《伦敦》两部早期作品集的编辑出版,并在日后成为拉莱主要展览的策展人
冈萨洛·雷瓦·基哈达(GonzaloLeivaQuijada),拉莱的传记作者,一名世界文明史教授,就职于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EHESS),同时也在智利天主教大学讲授哲学和美学课程。他曾出版过多部摄影和拉美艺术主题的专著。
内容简介:
2013年夏天,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玛格南图片社推出了塞尔吉奥·拉莱的大型回顾展,那是当届展览,可能没有之一。拉莱是谁,当人们不住提出这个问题时,摄影师已于2012年2月7日辞世。往往得从一个人的死亡去追溯他的人生。拉莱尤是如此,因为摄影师生前不允许公开他的作品,他也不授权出版画册,他说 那加入了太多的自我 。所以,有了《塞尔吉奥·拉莱:流浪的摄影师》的出版,人们才得以解开他神秘的面纱。
年轻时的拉莱是一个 富二代 。他家庭殷实,父亲是智利的文化名人,著名的建筑师,首都圣地亚哥的一条主要街道以这一人才辈出的姓氏命名。他住在智利最著名的文物建筑里(父亲把它改造成家人的别墅),与各界名流 朝夕相处 (拉莱个人非常反感这种社交活动)。1949年,拉莱被父亲送到美国读大学,先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又转学到密歇根大学。大学毕业,拉莱服了两年兵役,一次南方的奇洛埃岛之旅让他萌生了成为自由摄影师的想法。为摆脱家人的束缚,拉莱跑去了欧洲。在那里,他随心所欲,没有毫无生活压力,结识了众多艺术家朋友,同他们一起服用迷幻剂,典型的文艺青年。这期间,拉莱的创作视野逐渐开阔,个人风格渐渐成熟,成为《时代》《巴黎竞赛》等众多大牌杂志的摄影师。
就在一切无限美好之时,拉莱突然厌倦了巴黎的生活,回到了智利。1978年,47岁的拉莱已是智利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意气风发之时,他转而追寻玻利维亚灵修大师伊察索学习修行,并在两年后自己搬进智利的山区,与世隔绝。此后的三十四年,拉莱的摄影作品偶尔出现在一些重要的玛格南画册中。人们纷纷好奇他的身世,却理不出头绪。直到当时的玛格南图片社艺术总监阿格尼丝·赛壬找到了拉莱留给玛格南图片的通信地址。仅凭这一丝线索,赛壬开始了与拉莱长达十余年的书信交流。《塞尔吉奥·拉莱:流浪的摄影师》也在这一过程中孕育而生。《塞尔吉奥·拉莱:流浪的摄影师》由赛壬亲自编辑并撰写前言,是关于拉莱最为全面详实的著作。
从《塞尔吉奥·拉莱:流浪的摄影师》中我们可以看到,拉莱作品的风格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与生俱来的艺术感知力,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的优雅。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激烈冲突,也不激情四溢。安静、质朴、随和……这是一种与世无争的随和,而不是故作深沉的持重。他的作品,更有智利的深深印迹,没的任何一位摄影大师如此大量地使用竖构图,那如同智利狭长的国土形状。而从炎热干燥的阿塔卡马沙漠到到温和多雨的瓦尔帕莱索港,再到人迹罕至的冰原海岛,也契合着拉莱人生的启承传合。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