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

作者简介:
托尔斯泰(1828—1910),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俄国文学三巨头”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大量童话、短篇小说和评论等。
在社会活动中,他提出的“托尔斯泰主义”——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他的文学传统通过高尔基被苏联作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有着巨大的魅力与影响力。
内容简介:
《安娜·卡列宁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安娜这一极富艺术真实性、*美丰满的女性艺术形象。
小说首次成功采用了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平行线式结构,通过贵妇安娜追求自由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在矛盾与绝望中卧轨自杀,庄园主列文进行庄园改革失败的结局——梦想破灭后皈依宗教,揭露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伦理、灵魂、社会等因素的思考与探索。
钱钟书说,书有两类,一类是可读的,一类是耐读的。无疑,《安娜•卡列宁娜》在耐读之列。“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很多人即便没读过《安娜•卡列宁娜》,也知道这句开篇语。这足见其巨大的影响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其为“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列宁曾反复阅读《安娜•卡列宁娜》,以至弄皱了封皮。100多年来,多个国家纷纷将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这些都证明了《安娜•卡列宁娜》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初,托尔斯泰对花了五十天时间写成的初稿很不满意,用了四年时间,经过十二次大改才正式出版。《安娜•卡列宁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这种近乎苛刻的追求,成功塑造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爱情、具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之一,为这本旷世佳作赋予了强大、不息的生命力。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