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

《罗兰.巴特---明室》

PDF

作者: [法]罗兰·巴特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 9787503922916

所有评论

2023-05-04 12:51:41
0发表
【摄影是一门“不怎么可靠”的艺术】在巴特研究历史、文化、美学的时候,他不接受艺术家风格一类的简单概念。对摄影下过一番功夫后,他体察到了那些摄影家的作品的隐晦、偶然性和杂乱无章,因此,他说:我感觉到了摄影是一门“不怎么可靠”的艺术,会和研究喜欢的或讨厌的人体这样一种学科(如果有人想建立这样一种学科的话)完全一样。【二元性——同时显现两种毫无关联的要素】巴特看到一张反映尼加拉瓜起义的图片:堆满瓦砾的街道,3个巡逻的戴钢盔的士兵,2个路过的修女(其中一个向士兵这边观望着)。巴特看到的“奇特”之处就在于,这张照片
2023-05-04 12:51:41
1发表
影的本质(如果有的话)只能是“新奇”,摄影的出现就是新奇事物的降临。情感是我不想减少的东西,因为情感是不能减少的,我就想,我就应该把照片化为情感;但是,我们能够抓住情感的意向性吗?看到一件东西立即产生情感,或喜爱,或反感,或生怀旧之情,或者感到惬意,这种意向我们能够抓得住吗?二元性形成艺术张力我立刻明白了,这张照片的价值(它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同时显现了两种毫无关联的要素,这两种要素不同于同一个世界,是不同质的(但也不必一定要到形成对照的程度):大兵和修女。照片具有颠覆性,不是因为有的照片吓人、让人
2023-05-04 12:51:41
2发表
摄影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手段,或许已经有很多的书籍介绍它,然而巴特却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在那个世界我们将在真实的背后触摸到时间,记忆,时代,以及文字与语言符号所不表述不了的乐趣。在如此客观的艺术展现手法(摄影)中,却又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主观角度。也许这也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它留住的是一个个“不可能再触摸的真实”。
2023-05-04 12:51:41
3发表
《罗兰.巴特---明室》刚看过,封面设计尚可,内页设计不像学术著作!感觉不太爽!影响读书品质!几年前都在关注此书,今天得到,感觉并无深意!所谓“一种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摄影和照片”,其实就是用新生儿的眼光对待新事物,此书好像尚未做到极致,另外语言也不够爽朗,也不知是翻译的原因?相信大众的眼光吧!此书不及桑塔格的《论摄影》!那是当年全美的畅销书。一些学界公认的著作,就像真正的美女,大家都认可的,如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米尔肖夫《视觉文化导论》等,都是不错的佳构。罗兰.巴特之类充其量是二流作者,
2023-05-04 12:51:41
4发表
私生活不是别的,只是空间和时间上的一块领地,在这块领地里,我不是一张照片,不是一个物体。成为一个我必须保护的主体,这是我的“政治”权利。
2023-05-04 12:51:41
5发表
老早在陈丹青先生的访谈录里知道了此书,今日方得见。
2023-05-04 12:51:41
6发表
作者的观察角度和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摄影在那个时代是独特的证实真实存在、证实历史和死亡、证实时间的手段,它的现象学价值不证自明,然而今非昔比,现在书中某些观点已经不那么令人信服,但最起码它提供了一个窗口,供后人学习。
2023-05-04 12:51:41
7发表
这本书讲出了照片的本质,某些地方比较深奥,还需要多读几次。
2023-05-04 12:51:41
8发表
想读懂这本书,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多学科做为支撑。读懂很难,但一懂了,就有大收获。
2023-05-04 12:51:41
9发表
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看完一遍没什么感觉。不论拍照片还是看照片,都是为着感动或感触而已,作者对照片的体察入微联想不已的路子俺是走不来。
2023-05-04 12:51:41
10发表
非常耐读的一本书籍,其中的理论很值得人思考。
2023-05-04 12:51:41
11发表
挺好的,以前从来不评价现在复制这段话在每一本自己买的书下面
2023-05-04 12:51:41
12发表
非常有意思的有关摄影的笔记或是随想,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2023-05-04 12:51:41
13发表
这是罗兰大师的大作,但是内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问题,有些不太好理解。
2023-05-04 12:51:41
14发表
这个译本快要绝版了,所以抓紧再买一本。这个比人大那个翻译得更清晰准确些,至少我更喜欢一些。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