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曲声》

作者简介:
曾心,原名曾时新,泰名坚盖?塞塔翁,生于泰国曼谷,祖籍广东省普宁县。毕业于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后在广州中医学院深造,任中国医学史教师。出版著作:《杏林拾翠》、《名医治学录》(与叶冈合著)、点注《评琴书屋医略》(与黄吉堂、周敬平合著)。1982年返回出生地。自1988年起,曾出版小说、散文集《大自然的儿子》,散文集《心追那钟声》,诗文集《一坛老菜脯》,微型小说集《蓝眼睛》,文论集《给泰华文学把脉》《曾心文集》《曾心短诗选》(中英对照),小诗集《凉亭》(中英对照),《玩诗,玩小诗——曾心小诗点评》,《曾心自选集——小诗300首》等13部。现为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泰华作家协会理事、世界作家交流协会秘书长、“小诗磨坊”召集人、厦门大学泰国校友会秘书长、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主任。
内容简介:
曾心的作品中往往会发现各种文学体裁有意或无意地在互相作用、渗透和影响。曾心写叙事散文,力求情、景、议融合的同时,喜欢用白描,并掺有一些情节,虽不完整,但增加了吸引力。写小说,写到关键处,我也喜欢用白描,甚至用散文笔调营造环境、人物、情节的氛围。写评论,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我也喜欢用形象思维,使语言有些情趣和文艺色彩。写诗歌(六行内小诗),注重抒情,营造意象,必要时也用内视性的“议”,使诗自觉地从生活中升华起来,甚至还用上了微型小说“最后打击力量”的欧?亨利式的结尾。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