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

《四书精华解读》

PDF

作者: 仲弓子由子夏李耳子思孟轲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 9787547046005

作者简介:

仲弓(前522-?),名冉有,仲弓是其字,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子思,原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内容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是一部妇孺皆知的哲学*之作。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是儒学*主要的经典,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晌,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便于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我们精心编著了《论语诠解》一书。《论语诠解》在编撰体例上对《论语》的二十篇分别逐一从原文、译文、注释、论引、札记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解读。力求以详细的解析和现代的眼光进行有实际意义的阐释,使人们的心胸和头脑变得清新丰盈起来,给人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从而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生话。《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一部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感觉永远言犹未尽的传世经典,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老子是西方人非常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从16世纪始,《道德经》就被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至今各种外文版本的《道德经》已有三百余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的世界文化名著。《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全书共计81章,文约五千言,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每篇篇幅不长,但论述精辟,含义深远,思想广博。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将其意义融入到社会、国家、民生等诸多方面。《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子》是继《论语》之后的又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著作,共七篇十四卷,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和一些生平事迹。《孟子》思想十分丰富,涉及到政治、哲学、教育和文艺思想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不少的思想闪耀着时代的光辉,蕴含着历史的真知灼见,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吸取了其他《孟子》版本的精华所在,按照原文、注释、译文、历代论引、评析、史例解读的体例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力求以全新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孟子》,感受《孟子》,使孟子的思想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让每个读者都能领悟到两千多年前圣贤先哲的深邃智慧。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